2025年2月,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室内,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的工科生正在SDG7(可负担清洁能源目标7)提案研讨会上阐述自己的方案,他是我校电信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201班学生洪梓航,我校第一位“联合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国代表队”成员。从工科实验室到联合国讲台,从班级宣传委员到国际事务参与者,这位00后学子通过联合国之旅彰显青年担当。

跨越学科与国界的青年探索者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正确的选择需要更清醒的认知。”当被记者问及成长关键词时,洪梓航这样回答。这位工科生选择站上联合国舞台,源自对自身发展的清晰规划。洪梓航的选拔经历颇具挑战——既要突破专业壁垒,在纯英文面试中展现对国际事务的深度认知,又要超越舒适区,将工科思维与全球治理需求精准对接。他坦言:“认清差距后的定向突破是关键。”正是这种清醒认知,让他在与来自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专业选手的竞争中,凭借对“‘一带一路’新能源建设”的独到见解脱颖而出。
在为期10天的日内瓦行程中,洪梓航经历了高强度学习。每日穿梭于联合国欧洲总部、国际劳工组织等12个国际机构,聆听WTO(世界贸易组织)官员解读全球贸易规则,与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家探讨核能技术应用,在模拟联合国会议上化身“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讨:“当官员展示一张网络图片的版权归属案例时,我突然意识到,看似遥远的国际规则其实就在日常生活里。”最令他震撼的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的指导下,将课堂所学的电力系统知识应用于核能安全议题,真正实现了“从课本到全球治理现场”的认知跃迁。
他在SDG7行动倡议书中创造性提出“新能源技术共享+绿色债券”的双轨方案,既立足中国双碳实践,又着眼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需求。“他的国际化视野是积累的结果,他对世界热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洪梓航的同学如是说到。

不负青春韶华的全能“多面手”
洪梓航的国际化之路始于脚下。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他主动拥抱全英文授课环境,将专业课程变成语言训练场。“外教课的前三个月,我每天课后多花两小时整理专业词汇。”这种坚持让他在联合国全英文面试中从容应对。
学生工作与党性修养同步成长。“洪梓航是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学生干部,他是班级里的多面手。”辅导员吴茜如此评价洪梓航。作为中共预备党员,在担任班级宣传委员期间,他将国际交流经验转化为沟通智慧,协助外教解决文化差异引致的教学问题。在学院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各类文娱活动中,他常常以双语主持人的角色亮相,在历年运动会期间通过自己擅长的羽毛球运动为学院赢得荣誉。“青年责任既在远方更在眼前”,这是他写在党员笔记上的感悟。
时间管理艺术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课余时间的羽毛球场见证体能训练,周末时间用于德语学习,深夜则留给专业课程攻坚。“要看清现在付出与未来目标的连接点”,他这样分享平衡之道。正是这种清醒认知,让他在保持专业前5%排名的同时,完成德语A2水平自学。
洪梓航的成长轨迹勾勒出了一个笃定而勤勉的青年学子形象,他从大一开始坚持每天两小时英语晨读,到为准备联合国面试连续三周研读30份国际组织年报。从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到担任外教课“信息桥梁”解决多次沟通问题,每个选择都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跨文化实践中的认知跃迁
在日内瓦公交车上与黑人大叔探讨“中国智造”时,他用手机展示特高压输电、量子通信等科技成果,生动诠释新时代中国工程师的智慧。“每个青年都是国家形象的微观载体”,正是这种自觉意识,使他在国际交流中既能虚心学习,又能自信展示。在奥林匹克博物馆凝视历届奥运火炬,在西庸古堡触摸中世纪石墙,这些文化碰撞时刻构成洪梓航的认知革命。“当看到博物馆穹顶飘扬的各国国旗,我突然理解全球公民意味着:既坚守文化根脉,又能与世界对话。”
当被问及“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全球视野实现认知跃迁”时,洪梓航清晰地说到:“要了解世界的现状和国际组织的职能,把专业学习和全球视野深度融合,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走到舞台中间去实践。”
团队协作给他带来了思维升级。与新闻学专业队友合作政策提案时,对方严谨的文献查证习惯影响了他:“现在每项数据必查三个信源”。而他在技术可行性方面的判断,则帮助团队方案避免成为“空中楼阁”。这种文理交融的协作模式,最终产出入选UNYTP(联合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案例库的行动倡议书。

面向时代命题的使命担当
站在勃朗峰脚下,洪梓航的视线已投向更远方。选择自学德语并计划赴德深造,源于对电气工程弱电方向的清醒认知:“德国工业4.0与我国智能制造战略存在巨大合作空间”。
这种使命感源自日内瓦的震撼瞬间——目睹各国代表为气候议题争论至深夜,他意识到“技术壁垒背后是话语权博弈”。“中国青年不仅要当观众,更要成为全球治理的编剧。”
面对未来,洪梓航选择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他计划赴德主攻智能电网方向,目前正在准备各项申请工作,希望未来能参与中欧新能源标准互认工作。“真正的跨国合作,需要既懂技术又通规则的桥梁人才。”这种清醒认知,正是新时代工科学子应有的格局。洪梓航告诉记者,他关于“智能能源管理”的科研论文也即将发表。
对于“00后”工科生如何应对时代挑战有所作为,洪梓航给出的建议掷地有声——需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深耕细作,站在人类文明高度思考技术价值,始终保持对社会痛点的敏锐感知。

作为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洪梓航的故事证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工科生的舞台可以超越实验室,青年的影响力能够跨越国界。洪梓航在交流日记中写道:“新时代工程师的使命,是用技术的经纬编织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他的联合国之旅及由此铺展开的青年画像,我们不由感叹——青年学子拥有国际化视野,从来不是漂浮的国际化符号,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心怀人类福祉,做“博闻强志”的实干家。
策划/撰 稿:王鹏举
采访时间:2025年4月8日
记者:王鹏举
学生记者:田卓尔
摄影:卜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