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同行者的力量”:生物学院“考研学霸宿舍”集体上岸的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4-29 点击数量:

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已接近尾声,在众多“上岸”故事中,我校生物技术专业16-514宿舍成了同学们眼中的“考研学霸宿舍”,李芝敏、黎嘉、薛敏、张慧莉、黄小娟、刘涵6名同学分别被安徽农业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淮北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录取,用实力诠释了“同行者的力量”。

聚力同行:从学习搭子到精神共同体

6位姑娘用300天的并肩奋战,书写了“集体上岸”的青春答卷。清晨七点的走廊背书声、深夜台灯下的错题本、贴满彩绘生化代谢图的墙面,见证了她们以“学习搭子”模式创造的奇迹:李芝敏带领制定作息表,张慧莉建立共享错题库,黎嘉跨专业备考时全寝出动搜集资料,刘涵将舞蹈作为解压密码。她们把考研比作“接力赛”,用共享资料、互抽知识点、情绪崩溃时的拥抱,将个体努力凝聚成集体突围的能量。“不是一个人走得快,而是一群人走得远”,这份团结让她们在心怡大学的录取名单上刻下了自己的姓名。

她们一直在思考协作模式的创新。针对公共课建立“资料共享云盘”,政治押题卷、英语作文模板全员同步更新,形成了自己的资源共享机制。她们也是错题攻坚联盟,5人共考生化专业课,通过“错题漂流本”记录易错点,每周组织集体错题复盘会。在跨专业支援上,姑娘们为跨考材料与化工的黎嘉成立“信息特攻队”,分工检索院校信息、联系导师、整理历年真题。

宿舍长李芝敏总结道:“我们像精密运转的科研团队,每个成员既是实验员又是观察者,在互相激发中突破认知边界。”

方法突围:构建高效学习生态系统

这群“00后”姑娘用智慧搭建起独特的学习矩阵,将300天备考期切割为可操作的“实验单元”。

空间改造计划中,她们的宿舍墙面变身“生化知识图谱”,悬挂代谢循环彩绘图、英语词根树状图。在自习室书桌设置“时间沙漏区”,每45分钟强制休息5分钟。走廊开辟成“移动背书站”,配备折叠凳、保温杯、便携台灯三件套。

时间管理方程式上,张慧莉的“J型人格备考法”成为标杆:通过阶段切割,将复习分为筑基期(3-6月)、强化期(7-9月)、冲刺期(10-12月)。通过任务量化,每日设置“3+2+1”目标(3章专业课、2篇英语阅读、1套政治选择)。每周日召开“进度校准会”,根据模考成绩调整复习重心。

面对记者,姑娘们直言不讳,“要用科技赋能备考”。她们使用“仓盾政治”小程序日均刷题200+,错题自动生成专属题库。通过网络智能问答系统解决专业课疑难,建立“高频考点预警库”,开发“碎片时间利用公式”,食堂排队=名词解释接龙,睡前10分钟=英语听力磨耳朵。

正如薛敏所说:“我们像组装PCR仪那样设计学习方案,让每个步骤都产生指数级效益。”

心灵共振:在压力场中织就情感安全网

面对考研“高压锅”,她们创新心理建设模式,将情绪管理转化为可复制的“实验方案”。

黄小娟制作“进步轨迹图”,将每日小成就贴成各类图案,刘涵发现匿名“考研加油墙”后,通过张贴“励志贴”排解苦闷。姑娘们在面对采访时,兴致盎然地说到,“我们坚持每月1次集体KTV时间+每周1次公园自然疗愈,对提高复习效率十分明显。”

她们也有自己的危机干预机制。建立“情绪预警”,面对成员焦虑情绪启动美食慰藉,有成员情绪崩溃时其他人全员陪护。在复试中,姑娘们在学院帮助下,提前模拟面试,进行脱敏训练。在国家线公布后,六人分工监控调剂信息,通宵制作院校对比表。

当黎嘉因调剂焦虑失眠时,舍友集体关怀,理性分析客观因素,帮助她建立信心。“如果没有舍友的守望相助,我不一定能勇敢面对情绪问题。”她回忆道。

薪火相传:从上岸者摆渡人

成功上岸后,她们主动成为“经验摆渡人”,将集体智慧升华为可传承的“备考经验”。

当记者抛出“对学校支持体系有何建议”“如何为学弟学妹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时,姑娘们奋勇争先、慷慨解囊:

学校需向上岸学子征集《考研支持体系优化建议书》、可以推动设立“24小时自习室”、建立历届学子云上“错题银行”。

曾参与有关“马铃薯蛋白”大创项目并获国家级立项的刘涵直言,“这个项目与我的考研专业课关联紧密,未来可以尝试开发‘大创-考研衔接课程’,帮助学弟学妹科研考研双向提升。”

“带领团队在陕西省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锦标赛中获得第一名”“获校级团体健康活力大赛一等奖”“获陕西省大学生校园健身操舞大赛一等奖”……这是黎嘉、薛敏、刘涵的共同爱好和荣誉。“人必须有爱好,它能助力主业,学弟学妹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一隅”,黎嘉打算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沿袭“实验室+舞蹈室”双轨成长模式。张慧莉特别希望后来者能学会“今日事今日毕”的时间管理,充分做到任务分解。

正在咸阳哈维斯特科创基地实习的宿舍长李芝敏忙于协助基地导师参与玉米育种工作,她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和舍友们曾一起参加校园美育作品大赛制作蝴蝶标本、一起讨论果树蔬菜的栽培措施……所有经历都很特别,无形中提高了大家的专业敏锐性。”她建议新生从大一开始要培育科研素养,为考研长线夯基。

时光匆忙,来路崎岖,唯有同行者的力量最是难忘。这间“学霸宿舍”的故事,会通过毕业生考研经验分享会继续传播,将激励一届届学子们相信:当个体智慧升华为集体方法论,平凡的奋斗者也能创造非凡的群体突破。正如留在她们复习教室墙上的那句话:“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策划/撰稿:王鹏举

采访时间:2025年4月27日

记者:王鹏举

学生记者:赵靓颖

摄影:卜澜 张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