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新闻  >  正文

我校召开《商洛通史》编纂可行性专家论证会

作者:赵英卓 发布时间:2015-02-02 点击数量:

1月31日,我校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召开《商洛通史》编纂可行性专家论证会。《商洛日报》总编刘少鸿,商洛地方史研究专家余方平教授,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主任黄元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增强教授等校内外商洛文化、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十余人参加了论证会。受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委托,专家组组长王思怀教授主持论证会。

王思怀在讲话中指出,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完整的历史记载与传承是维系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亘古不断这一世界特例的重要因素。商洛虽经济欠发达但文化厚重、历史悠久,从史前的东龙山遗址、紫荆新石器遗址到商洛的撤地设市、纳入“关天经济区”,应该有一个总结。就商洛历史而言,自明人编纂《商略》以来,已先后编纂数十种方志。其中现存的古方志文献有20余种,但却没有一部商洛通史专著,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编纂一部《商洛通史》,对商洛、对商洛学院而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是重大标志性工程。如果顺利实施,将会有力证明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及商洛学院历史系在商洛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核心地位,《商洛通史》及其一系列著作论文的出版发表将会对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这一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三年后的考核验收提供强有力的成果支撑,通过项目的实施还会培养锻炼一批人才、收集一大批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在商洛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所必须的资料。王思怀强调指出,商洛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为商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应以“我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的气魄自觉承担起为商洛著史立说这一历史责任,努力打造出一部权威性、学术性,可以存世的信史,使之成为提升我校服务商洛文化的标志性成果。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王培峰博士详细汇报了《商洛通史》编纂的初步构想和实施计划。与会人员围绕《商洛通史》的编纂背景与研究现状、立项价值与重大意义、结构框架与基本内容、操作路径与主要困难进行了广泛讨论。专家认为,《商洛通史》的编纂既可以提高商洛学院的科研实力,有力支撑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又可以提升商洛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对于商洛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及商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填补了空白。

与会专家在详细分析史料、史观、人才、时间等因素后一致认为,《商洛通史》编纂项目付之实施的时机已经成熟。只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资金支持,技朮层面是可行的。

(文/赵英卓 张文诺 图/赵英卓 审核/郭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