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商苑金秋学术季”学术品牌系列活动之一,10月25日,“从昆仑到秦岭:人类学视域下的昆仑文学创作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商洛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内各高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人类学与文学创作研究”主题展开研讨交流,探讨昆仑文化与秦岭文明的深层关联及其文学人类学价值。商洛学院校长权雅宁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商洛学院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正式授牌成立。


权雅宁在致辞中指出,昆仑与秦岭一西一东、绵延一体,有如擎天双柱,共同撑起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苍穹,构成了理解中华文明特质不可或缺的维度。各界专家学者汇聚于秦岭腹地的商洛,以“人类学视域”观照和推动从昆仑到秦岭相关文本的创作与研究,具有格外重要的学术意义与时代价值。她表示,学校将以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契机,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秦岭田野调查,建立文化基因库,推动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深度融合。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与商洛学院共同主办。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玉学家刘云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西北师范大学冯玉雷教授、湖南工业大学刘曼教授、《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主编刘君、天水师范大学雍际春教授、兰州城市学院白晓霞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研究员李育善、商洛秦岭博物馆馆长雷新锋、商洛学院李小奇教授分别从文学人类学、考古学、玉学等多维视角作了专题发言。商洛学院程华教授、王丹丹副教授、张建军副教授则分别从贾平凹创作、古代戏曲和小说《长日留痕》中挖掘阐述了丰富的文化人类学意涵。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的多源流展开热烈探讨。徐新建教授阐述了文学人类学的“科玄并置”与“共时历史”新趋势。刘云辉教授通过商洛东龙山遗址的考古实证,揭示了夏代早期文化的复杂互动。易华研究员指出,青海扎陵湖的秦代刻石是破解“昆仑-河源”文化关联的关键密码。冯玉雷教授通过天体的神性化、动物的神性化、玉料和玉礼器的神性化揭示昆仑文化神性。李小奇教授深入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神话思维角度。刘曼教授剖析了先秦洪水神话中蕴含的秩序观。雍际春教授对经典地理难题“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进行了细致的学术史梳理。白晓霞教授结合“文化文本”的西部多民族文学研究,将人类学视角切入现当代文学与地域研究。刘君主编探讨了散文中的“人类学书写”。李育善则以丹江流域的荆紫关为个案,分析了地域兴衰与地方文化性格的关系。
徐新建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根本路径在于“以地方书写人文,用人文建构地方”,以此实现地域文化与人文研究的双向赋能与共生共荣。他希望商洛学院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研究中心建设,力争推出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
本次研讨会汇聚全国顶尖学者智慧,通过深入探讨秦岭与昆仑文化、丹江与古代文明、文化遗产与人类学创作等主题,进一步确认了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显著地位,也对商洛文学现象的人类学价值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
(文/杨晓玲 王鹏举 图/王鹏举 编辑/王叶 审核/王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