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中华读书报》刊发我校人文学院教授李小奇书评文章《风檐展卷品诗心》。文章系统解读了《阡陌暖春:中华诗词的格局与文脉》一书的逻辑脉络,分享了阅读本书的心得体悟,深入阐释了书中蕴含的家国格局和生命哲思。

《阡陌暖春:中华诗词的格局与文脉》一书,是我校张志昌教授近期出版的新书。全书共分十一个章节,从多元角度对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进行了精彩阐释,于娓娓道来中带领读者徜徉诗歌长河,在清风明月间一同体悟诗词的悠远暖心。
书评全文如下:
风檐展卷品诗心
《阡陌暖春:中华诗词的传统格局与文脉》是张志昌教授的新著。作者历时五年,徜徉于中华诗词的浩瀚星河,孜孜不倦品鉴写作,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及思考凝结成这部厚重的著作。读这本书,让我想到宋代文天祥《正气歌》中的诗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沐清风展书诵读,古人思想的光辉闪耀眼前,引领后世读者坚定前行。这正是著者想要传达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旨。展书读诗词,阡陌皆暖春。
该著既有对传统经典诗词的重点解读,又有对近现代和当代作家学人继承中华诗词文脉与传统的考察。著作前十章品读领悟传统诗词,注重汲取传统营养。作者以文明溯源与诗学考镜为经纬,引领读者自中华文明的精神源头与中国诗歌的文化根系启程,循历史长河逶迤而下,在流动的时空坐标系中,悉心采撷历代文学版图上的璀璨星辰,深度解码其笔下山川风物、家国情怀与生命哲思的文化密码。如著作第一章以富有地理坐标意义的终南山、岐山作为文学原点,追溯华夏文明的发生和发展。第二章聚焦大唐长安,展开诗唐的万千气象与唐诗的不朽华章,定格对长安魂牵梦绕的永恒凝望。此外,行旅羁思、诗酒宴饮、情思眷恋、山水田园几章,按主题标目,从情感入手,解析中国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魅力,带读者领略千年文脉中流淌的情感力量。著作第十一章胪列近现代诸家诗词,强调传承与发展。瞿秋白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诗句表达自己为革命甘作先锋的志向;“轻车碾碎少年梦,乡风吹皱老客颜”包含着陈忠实深沉的人生感慨;柳青的仿乐府诗“咄咄复咄咄,长安夜机耕。独自望南山,不眠念故人……”,表达对亡妻的悼念,辞情凄婉。他们的古体诗词作品,展现出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诗词言志抒情传统。
该书著者对诗人诗作的解读视角独特,比如诗圣杜甫在国人心目中一直是忧国忧民、饱经忧患、博大仁爱的形象,书中“杜甫也曾经年轻过”“杜甫的快乐”两篇标题醒目的文章给读者展示了杜甫的另一面相,带给人新鲜的阅读体验。作者分享了杜甫在《百忧集行》一诗中回忆自己年少时一日多次爬树摘枣的情形,“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令人读来忍俊不禁。杜甫在成都浣花草堂享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安逸和闲适,还有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涕泪和狂喜,这点点滴滴的快乐,都如一缕暖阳照进了杜甫苦难的内心世界,连我们都感受到了光明和温暖。
“喜欢杜甫是需要年龄的”“李白:邻居家的大男孩”“诗词中的大白话”等篇,以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营造出轻松畅达的阅读体验,其别具一格的解读视角更赋予经典文本新的阐释维度。
书中,既见《诗经》《楚辞》的诗性原乡之美,亦有汉魏乐府的民间声息,还徜徉于唐诗的盛世气象与宋词的婉转缠绵。如“故园之思”一节,从王绩的“故园十问”写到朱熹的隔空相答,从陶渊明的“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写到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诸多诗人与作者共有的深沉乡思、乡愁在文字间暗流潜转,回环往复,激荡心灵。
“桃花入诗”一节,著者品味不同诗人笔下的桃花以及关联桃花的种种情愫,如对杜甫“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的解读:“诗人的问题是喜欢深红色的那一簇,还是更喜欢浅一点的呢?不纠结,深红浅红,都是自然的恩赐,都值得观赏。五十岁的杜甫漫步江畔,历经颠沛流离之后,在和美的春光里被一簇簇桃花吸引,这是春困之余的豁达和自然。”作者对诗词情感的体悟可谓细腻悠远。
著者对于家国之格局、人生之价值、读书意义、处事态度等诸多问题的理性沉思,可启迪心智。本书第十一章91节有一段话这样说:“只有做事,做自己喜欢做的,做需要自己做的,做有益家人、社会、国家的事,光阴才不会白白流逝。一件件做,一天天做,做完一批再做下一批,生命才有质量和密度。”这是作者的心得,更是对年轻人的勉励。这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著作的第70节“诗酒趁年华,赏花当及时”,提醒我们不要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是对诗意栖居生活方式的呼唤。书中《读书何为》《诗词中的家国格局》《晚清王鼎与北宋张载》《诗词与民族精神》等诸多文篇皆可启心开智,读者定能从中找到解决个人困顿的法门、提升生活品位的智慧以及获得精神超越和自由的路径。
《阡陌暖春:中华诗词的传统格局与文脉》在历史纵深与当代视野的交织中勾连千载文脉,既深潜于思想肌理的勘探,以学术精专的笔触叩击诗词传统的精神内核;又怀持情感温度的观照,借知识普及的向度搭建古今对话的审美桥梁。全书百余则短文与对话,在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精妙平衡间,铺展一幅可供细品慢酌的中华诗词文化长卷。
(作者为商洛学院教授)